热线电话:182-1006-2835、159-1097-4236
新闻资讯

荣鼎研究报告:2024中德贸易正在进入转折点

时间:2024/3/12 14:44:28     企业:欧洲机床与智能制造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全球价值链革命所推动上一轮经济全球化步入十字路口,以G7成员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面临着国内制造业份额不断下降的冲击,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面临着从价值链微笑曲线底端向高端升级的压力。因此,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的互补性开始逐步弱化而竞争性却在不断加强,近年来爆发的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欧盟对华贸易立场在近期的微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转变的反映。因其巨大的对华贸易投资利益,德国过去一直是欧盟内部推动稳定中欧经贸关系的主导力量。

        2024年2月13日,荣鼎咨询发布了一篇题为《德中贸易转折点出现?漫谈零和博弈时代的德国和中国》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中德两国在  过去几十年中的互补性经贸关系正在转向激烈竞争,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德国在汽车、工业机械等传统优势竞争产业中,不仅在中国国内市场,而且在其他第三方市场都面临着中国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报告认为这种竞争关系的不断加剧可能会引发德国内部对华经贸立场的强烈反弹。以下是该报告全文,供参考!21世纪前20年,德中两国经济的互补性达到了两个主要经济体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然而,近年来,这种态势开始发生重要转变,在德国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中,中国却成为了德国的强大竞争对手。借用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表达方式概述,多年来感觉像是双赢的经济关系如今正日益朝着零和的方向发展。展望未来,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可能会面临削减风险,同时在国内和第三方市场面临来自中国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而这一态势可能会对双边关系产生连锁反应。在德国经济停滞不前和政治环境更加不稳定的背景下,尽管德国政府对中国的立场已经变得强硬,德国关键行业的失业问题仍可能会引发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弹。本报告阐述了德国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在发生的变化,并评估了这些变化对德国和欧洲未来几年对华政策的影响。

      从双赢到零和的转变过去几十年来,在蓬勃发展的双边贸易以及德国制造企业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数百亿欧元投资的推动下,德国和中国建立了极其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德国对华出口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远高于其他欧洲国家。

     2009年至2021年间,德国对华出口额从520亿欧元飙升至1230亿欧元的历史新高,几乎是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对华出口总额的两倍。据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估计,德国对华直接投资也成倍增长,到 2022 年将达到创纪录的 71 亿欧元(2011-2020 年十年间平均每年 37 亿欧元)。2016年至2023年间,德国在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份额平均为58%,远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占比38%。这种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的背后依赖的是两国经济的互补性。

       德国工业提供了新兴中国发展所需的汽车、机床和工程专有技术。而中国不断增长的需求则给德国制造商带来了丰厚的订单,为德国创造了高薪就业机会,并帮助德国从欧洲病夫转变为欧洲大陆的增长火车头。2009-2013年欧洲遭遇金融危机时,中国的需求帮助德国经济免受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冲击。早在十多年前德国的一些工业部门(建筑、水泥、钢铁、铁路和太阳能)就开始感受到中国竞争和市场准入限制的影响,出现了破产和失业情况。但这些行业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被汽车和机床等其他行业的积极势头以及德国经济的整体实力所掩盖。德国政治机构、最大的公司和数十万产业工人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联盟,共同支持与中国进行强有力的经济接触。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十年里,美国遭受“中国冲击”,导致美国制造业岗位估计流失56万个,而德国工业则在中国强劲需求的支撑下蓬勃发展。然而,当时间快进到 2024 年,德国政界人士、企业和工人之间的对华统一立场开始出现裂痕。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合规成本上升以及有利的本土企业政策,一些德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SME), 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恶化。而另外一些在中国仍然表现出色的企业(尤其是汽车行业的企业)也在其最大的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本地市场竞争压力。2023年7月,德国政府发布了对华战略,主张经济多元化,远离中国。

 

      尽管市场情绪不佳,但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影响力,并使其中国业务免受不断升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德国大公司仍继续在中国大量投资。然而,与过去几年相比,德国目前正在裁员数千人,部分原因是适应向电动汽车的转型。

       例如,德国汽车供应商采埃孚 (ZF Friedrichshafen) 将在德国裁员 12,000 人,同时寻求到 2030 年将其在中国的收入份额从 18% 提高到 30%。这引发了该公司的德国员工的抗议。巴斯夫 (BASF)和大众汽车(Volkswagen)也宣布计划缩小其在德国的投资规模,同时增加在中国的投资。此次裁员是由国内经济压力上升所致,与高能源价格和不断增加的监管障碍有关,同时也是对德国员工数量与市场动态越来越脱节的反应。

       此外,这些态势还反映出与中国快速变化的竞争格局,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等中国公司在电动汽车和电池的开发和生产方面加速超越了德国竞争对手。机械行业等其他行业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长期以来德国在机械行业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未来几年,中国仍将是德国重要的经济伙伴,德国企业在华赚取的利润将继续支持德国的就业,缓解向绿色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坎坷。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工会在企业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会保护德国工人免受本世纪之初美国制造业同行所经历的极端破坏。但目前德国可能正接近一个转折点,即主张深化与中国接触的政治和企业力量将逐渐向更具防御性的做法让步,包括在欧盟层面采取保护主义贸易措施和更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有三种趋势可能会推动这一转变:德国对华出口下降、德国企业在华利润和市场份额萎缩以及在全球市场上与中国的竞争加剧。

        德国的对华出口有迹象表明,由于汽车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中国的进口替代政策以及德国企业在华本土化浪潮,德国对华出口正进入结构性下滑时期。这可能会导致德国生产与中国销售之间的联系逐渐削弱。在 20 世纪 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德国对华出口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十年前增长趋势开始放缓。

       尽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在 2022 年达到峰值后,2023 年出口下降了 9%,这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迄今为止的最大降幅,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参考2023年12 月 29 日发布的题为“透过迷雾看中国:2023年GDP增长真相及2024年的预测”的报告), 但也不乏一些德中贸易关系特定的驱动因素。

 

       并非所有公司和行业都会以同样的方式受到出口结构性下滑的影响。在中国持续落后的测量设备或制药行业等,未来几年内德国企业可能会继续从中国强劲的出口业务中受益。但汽车和电子设备等行业的窗口已经开始关闭,这些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继汽车之后的德国第二大进口行业,中国汽车零部件的进口量在 2021 年至 2023 年间下降了 22%。

        德国电子电气行业协会(ZVEI)报告称,2023年1月至11月期间,德国电子设备出口全球增长3.8%,但对中国的出口则下降3.5%。对于大公司而言,下滑的部分可能会由中国产商品的销售所抵消。但对于构成德国经济支柱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本土化生产并不总是一种可以轻松做出的选择。对于德国制造业及其贡献的附加值而言,本土化生产是它们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2020年德国制造业有45万个就业岗位依赖于中国的需求。未来这些岗位面临的压力可能会越来越大,其中从事机械和汽车行业的中小企业感受到的压力最为严重。一旦这种趋势持续不断,如果这些公司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在考虑到取代中国这个有规模的市场之难度,以及中国公司在第三方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下文将详细解释)的情况下,多元化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由此缩小业务规模和破产可能无法避免。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近几十年来,中国市场一直是德国工业企业的金矿,弥补了国内和欧洲需求疲软和利润紧缩的影响。

        但形成这一财富的基础是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当地竞争对手没有构成重大威胁,而且对德国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需求更高的环境。未来中国的经营环境可能会更具挑战性,德国企业在华利润和市场份额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可能会打破中国制造的利润“补贴”德国就业和创新的说法。以德国汽车制造商为例,自2018年以来,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下降了4个百分点。

       下滑的部分主要来自批量生产商大众汽车,2023 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汽车销量甚至低于 2013 年。去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增长了5.6%,但大众汽车的中国合资企业的利润可能跌至十年来的最低点,甚至低于2020年中国正经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封锁浪潮时的水平。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的绩效优于大众汽车,但也面临着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因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青睐进军豪华车市场的中国品牌。

 

       市场份额和收入的压力同时也给利润带来了压力,导致汇回德国的资金减少。为保持竞争力,德国企业将其在中国制造的利润重新投资到中国,从而强化了这一态势。德国央行(Bundesbank)数据显示,将收益留在中国的德国企业越来越多。像大众汽车和德国化工集团巴斯夫这样的公司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德国版的雀巢(Nestlé),这家瑞士食品和饮料公司在瑞士市场的销售额不到百分之二。

      但这些公司正在减少在德国市场的业务布局,同时扩大在中国的就业机会、研发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增加出口商品的生产。中国投资的激增以及德国最近的裁员潮表明,一些德国企业的财务利益与其在德国的员工和更广泛的德国经济的利益之间正在出现分歧。第三大市场面临来自中国的竞争最后,德国企业在第三大市场(包括拉丁美洲、中东、东南亚、欧洲)中也进入了与中国竞争对手激烈竞争的新时代。

       过去,中国企业在与高度专业化的德国机械公司、内燃机汽车制造商和特种化学品生产商的竞争中举步维艰。如今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在汽车领域,中国正在迅速追赶,而在先进制造业产品出口方面,中国已经超越德国。这可能会强化德国公司董事会和德国工人对中国的看法,认为中国是不公平竞争的根源,正在损害德国的就业和繁荣。

 

      由于价格竞争力以及中国的政策支持,中国的收益很大一部分来自新兴市场(最近在俄罗斯,德国公司在莫斯科入侵乌克兰后退出市场)。与2019年相比,德国对东盟和金砖国家(不包括中国)的机械出口分别下降了14%和23%,而中国的机械出口却增长了31%和89%。

 

       中国还赢得了欧洲的市场份额,欧洲占德国出口的三分之二,而德国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却受到了损害,这在严重依赖德国出口的欧盟乘用车贸易顺差下滑中显而易见。

       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国内市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也展现出强劲势头,占2023年新登记电动汽车的11.7%。其中包括宝马 iX3 和梅赛德斯-奔驰 Smart 等车型,这凸显出了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生产以服务其国内市场的做法。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包括:中国在许多高科技产业的技术领域正迎头赶上。

       中国德国商会 (AHK) 最近的一项调查 显示,在华经营的德国企业中,51% 认为中国竞争对手将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其行业的创新领军者,这一比例远高于 2018 年的 36%。在汽车行业中,6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企业已经处于或未来五年内将取得领先地位。新生产基地的海量资本投资和国内需求放缓导致产能过剩。

       能源和融资方面的补贴和低于市场水平的投入以及对出口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国国有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信保和政策性银行进出口银行加大了对中国制造企业的出口支持力度,“一带一路”倡议项目打开了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鉴于第三大市场面临来自中国的竞争,这将影响德国所有重要的出口行业以及大小型企业。

        在上述三个压力点中,第三大市场竞争也可能对德国的工业增加值产生最大影响,因为德国制造业具有高度出口导向性,中国虽然是一个重要市场,但也只是众多市场之一。德国对华贸易的转折点?德国和中国经济长达数十年的高度互补时代即将谢幕。展望未来,双边关系可能会因产业竞争加剧而受到影响,在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这将给德国制造企业带来压力。在过去十年中,德国的对华出口翻了一番,但未来几年可能会陷入结构性下滑。德国在中国的利润率可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德国和中国在第三大市场的竞争将继续加剧。与十年前相比,当时来自中国的竞争导致对整体经济健康而言非常重要但并非生死攸关的行业发生剧变,而当前的态势可能会在汽车、机械和电气设备行业等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对德国带来迎头一击。新竞争时代诞生的背景是德国经济停滞、政治环境更加两极分化以及社会和劳工动荡迹象日益增多。

       由于中国的竞争以及企业投资从德国转移到中国,德国制造业的就业岗位正在流失。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协同效应增加了德国针对中国发起更广泛的抵制的风险,相关抵制参与者包括更多的德国公司及其雇用的数十万工人,这类似于十多年前美国制造业就业机会消失时出现的情况。截至目前,德国对中国的抵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其驱动因素是德国政府对自身韧性和安全的担忧。

       未来两国间的经济关系可能会成为紧张局势的更大根源,届时产业参与者将会支持而非阻碍德国政府推出更强有力的政策。鉴于德国在欧中关系中的核心地位,更广泛的抵制将对欧洲的对华立场产生重要影响。展望未来,我们预计德国将在反击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推动欧洲推出更加雄心勃勃的产业政策以及采用欧盟主导的其他措施来创造公平的经济竞争环境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Copyright 2005 158JIXI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182-1006-2835、159-1097-4236
邮件:bjsxzdh@126.com 京ICP备08002410号-2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