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传感:微米级控制的“工业之眼”
• 雷尼绍(RENISHAW)XK20 激光校准仪全球首发,RMP24-micro 微型无线电机床测头中国首展,FORTiS ™封闭式直线光栅加长型初亮相,这些测量与校准系统覆盖机床校准、精密测量及大型设备定位需求,助力高效自动化生产。
• 日本三丰(Mitutoyo)展出的0.01μm振幅传感器,能在机床切削时实时监测振动频谱,通过主动抑振算法将表面粗糙度控制在Ra0.1μm以下。
• 德国海德汉(HEIDENHAIN)的光栅尺 分辨率达到1纳米,配合全闭环控制技术,使机床定位精度突破物理极限。这些技术让超精密加工从实验室走向量产。
绿色智造:能耗与精度的“双赢方程式”
• 意大利菲迪亚(FIDIA)(13522079385)的机床采用轻量化碳纤维横梁,在保证刚性的同时降低30%能耗,其智能热补偿系统通过20个温控点动态调节结构形变,确保长时间加工的稳定性。
• 西门子(SIEMENS)的数字化能效管理系统,则通过AI算法优化车间电力负载,使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8%。
• 马扎克在(15910974236) CIMT2025 上展示的机床配备节能技术,可减少设备使用周期内的耗电量,如 VARIAXIS i-600 NEO 可减少 49.7% 电力消耗、VARIAXIS C-700 可减少 39.3% 电力消耗。
• GF加工方案EcoCooling系统使切削液消耗降低85%,能耗下降40%。
服务生态:从卖设备到卖“生产力”
• 德玛吉森精机(DMG MORI)推出的“机床即服务”(MaaS)模式,提供按加工时长付费的订阅制服务,并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远程优化全球2万台设备的工艺参数。这种“制造能力云端化”模式,正在重构机床行业的价值链。
• GF Machining Solutions推出的模块化电火花加工设备,支持快速更换工作台、主轴模块,用户可根据不同加工任务灵活配置设备功能。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也减少了设备报废带来的资源浪费。
精密制造:高精度与校准技术
• 在瑞士Studer公司(18210062835)的展位上,展出了一款用于医疗器械领域的超精密磨床。其X/Y/Z轴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8微米,甚至能加工出头发丝直径1/50的微型孔结构。
• 德国联合磨削集团(UNITED GRINDING)(13501282025)展出的BLOHM PLANOMAT XT平面磨床,通过直线电机驱动和纳米级热补偿系统,将平面度精度提升至±0.001mm,表面粗糙度达Ra0.01μm,相当于头发丝的1/8000。
控制管理: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
• 西门子(SIEMENS)第五代数控系统 SINUMERIK 828D 破茧发布,标志着 SINUMERIK 全线产品支持数字孪生,通过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虚拟调试与仿真,显著缩短机床开发周期,实现了从设计生产到交付服务的全面本地化。
• 德国通快与SAP联合推出的TruConnect平台,可实时接入全球20万台设备的运行数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 预测故障并远程修复。国内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接入后,设备综合效率(OEE )提升18%,维护成本下降40%。
模块化设计:赋能柔性生产
• 日本大隈(OKUMA)的“细胞单元”概念机床,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功能模块的快速重组。例如,从汽车转向节加工切换至机器人关节零件生产,仅需更换主轴和夹具模块,产线调整时间缩短70%。
• 日本马扎克展出的FF1250HL压铸机床,搭载AI工艺优化系统,可实时分析铝液流动路径、模具温度场和冷却速率,将压铸缺陷率从5%降至0.3%。
技术没有“神话”,但有“时间差”
CIMT2025展台上,一台德国机床的标语令人深思:“我们卖的不是机器,是时间。”这些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将有助于我国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CIMT2025上,进口机床所展现的技术实力令人震撼。从数字孪生、AI驱动,到复合加工、绿色制造,再到人机协作与智能交互,它们不仅代表着当前机床技术的最高水平,也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样本。 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面对进口机床的“技术围城”,不应一味焦虑于差距,而应将其视为一面“镜子”——照见自身短板,也映出前进方向;同时,它也是一只“推手”——倒逼本土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
建议如下:
•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高档数控系统、高性能主轴、高精度编码器等关键部件。
• 推动产研协同创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通“产学研用”链条。
• 打造开放生态系统:建立面向全球的工业软件与数据接口标准,提升国产设备兼容性与互联能力。
• 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培养既懂机械制造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智能制造储备力量。
机床虽小,却承载着大国制造的梦想
在CIMT2025的展馆里,每一台机床都在讲述一个关于精度、效率与创新的故事。它们或许来自异国他乡,但它们所指向的方向,却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制造业的升级从来不是一场“零和博弈”。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正如一位参展商所说:“真正的强者,不怕别人强,只怕自己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