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可能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过去三十年,日本曾是全球高端制造的代表——液晶屏、半导体、汽车、电子产品,几乎样样拿得出手,部分领域甚至做到全球断档式领先。但今非昔比,这个曾经的“亚洲之光”仿佛被按下了衰退键,不仅在多个关键行业丢掉了话语权,连最引以为傲的汽车与电子两大支柱,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
最明显的信号来自汽车行业。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更令日本尴尬的是,这个差距还在持续拉大。
202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308万辆,日本只有204万,几乎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二,甚至被不少人调侃“中日差距已拉大到‘日韩之和还不及中国’”。但这还只是表面问题,更深层的危机是:日本车的口碑正在迅速瓦解。
近几年,日本车企造假丑闻接二连三爆发,几乎每家叫得上名字的大厂都中招。
去年六月,日本国土交通省直接点名丰田、本田、铃木、马自达和雅马哈五大车企,指出它们在不同测试中存在数据造假、软件篡改、噪音/刹车/碰撞指标违规等行为。政府甚至勒令32款车型停产——这放在五年前根本不可想象。而这还不是起点。
早在2009年,高田安全气囊故障就导致全球大规模召回;2016年三菱油耗造假;2022年日野数据作假;2023年又爆出64款车型不达标……一连串负面消息,让“日本制造”的光环彻底蒙尘。
消费者信任一旦崩塌,再重建就难如登天。尤其在汽车这种大宗消费中,安全与品质是用户最看重的要素。日本车企却恰恰在这最关键的地方“自废武功”。
而比造假更致命的,是日本在战略上的严重误判。
当全球都在积极转向电动化、智能化的时候,日本汽车巨头却选择“孤注一氢”。丰田前社长丰田章掌权14年,始终坚信氢能源才是未来,对电动汽车态度消极甚至轻蔑。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中国电动车高速出海,欧洲大力推动电动转型,美国也通过政策引导新能源车发展。日本却直到2023年初才慌忙换帅、匆忙调整战略,但显然已经慢了好几拍。
它占全日本制造业出货额的20%、研发费用的30%,说是日本经济的脊梁毫不为过。一旦汽车垮了,日本可能真的会跌出发达国家阵营——他们的人均GDP已从接近5万美元跌到3.24万,和刚摸到发达国家门坎的韩国差不多。
有分析师甚至预言:日本将成为全球第一个“由发达倒退回中等发达”的国家。
同样悲剧也在电子产业重演。
日本曾经在半导体领域天下无敌——1988年时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一半以上来自日本。1992年,全球前十半导体企业中有六家是日企。而如今,日本份额已跌到不足10%,TOP10榜单再也见不到日本公司的影子。
有人说是技术路线选错,有人批评日企固步自封,但更直接的原因是美国的打压。从1975年开始,美国逼日本签《半导体协议》,发起16次“301调查”,一边加征关税,一边扶植韩国三星等竞争对手。
结果二十年间,日本半导体产业规模萎缩了16万亿日元。松下、索尼、夏普等巨头从技术领先变成连年亏损、不断裁员。
但外因之外,日本自己也存在问题。
他们太习惯于“向内看”,总把最好的产品留在国内,次一点的才出口海外。这种保守与自满,导致日本错失了全球智能硬件、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多次浪潮。甚至到今天,日本很多ATM机还不支持外国银行卡。这种封闭心态,在全球化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眼下,日本政府总债务已高达62万亿人民币,债务占GDP比例飙到260%(美国为127%),经济风险仍在持续累积。汽车和电子作为最核心的两个产业,同时陷入历史性危机,无疑成为压垮日本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看日本这段由盛转衰的历程,不禁让人感叹:没有哪个时代会永远偏爱某个国家。固步自封、拒绝改变、甚至不惜造假护短……这些短视行为终将付出代价。而当支柱产业开始崩塌,整个国家的命运也将迎来严峻考验。
日本还有机会逆转局面吗?也许还有,但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