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当了两回总统,终于发现一个问题:只要不跟中国对着干,美国就还是超级大国。
特朗普这家伙,当了第一任总统的时候,就把中国当成头号对手,贸易战打得轰轰烈烈,那时候他一上来就加关税,搞得中美关系剑拔弩张。结果呢?美国农民卖不出去大豆,工厂订单少了,企业叫苦连天。到2025年他二进宫殿,情况有点不一样了。不是说他突然变软了,而是现实摆在那儿,脱钩中国这事儿,喊得响亮,做起来难如登天。简单说,他慢慢摸索出个道理:真要死磕中国,美国经济先扛不住,超级大国地位也晃悠起来。反过来,保持点距离但不彻底翻脸,通过谈判搞点实惠,美国还能稳稳当当当老大。
特朗普第一任时以为加关税就能逼中国让步,结果中国转头找巴西买大豆,建自己的芯片厂,美国企业反倒叫疼。第二任他学乖了点,嘴上还喊中国是威胁,但手下动作务实。5月12日,美中同意拉回关税边缘,避免全面禁运。6月10日,贸易战短期目标达成,中国恢复稀土出口,美国暂缓新关税。7月10日,斯德哥尔摩谈判第三轮,美方要中国买更多波音飞机,中国要美方松绑部分科技管制。9月,谈判进入尾声,预计成“巨大”波音订单,当贸易协议核心。特朗普团队还浮出用关税收入补贴农民,承认贸易摩擦伤了农业州选民。这些不是退缩,是算账:脱钩成本太高,美国制造业回流慢,越南墨西哥替代不了中国产能。全球供应链这么纠缠,硬来等于自宫。
美国想当超级大国,不光靠军舰航母,还得经济账对得上。中国是世界工厂,美国是消费大头,2024年双边贸易超5000亿,2025年上半年虽降22%,但中国GDP还涨5.3%,出口转向东南亚和欧洲。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份额大,特斯拉上海厂一年产上百万辆,苹果供应链70%在中国。特朗普知道,单边主义玩过头,盟友不跟,欧洲日韩抱怨关税伤了自己。像欧盟就抗议美国对华电动车关税波及全球。全球问题堆着呢,气候变化、疫情后遗症、供应链稳定,全需要中美搭把手。特朗普虽没明说,但行动上避开意识形态死磕,转向交易式外交。8月中美官员谈了两天,焦点是农产品采购和技术让步。这比第一任的硬碰硬靠谱多了,避免美国孤立。
当然,这转变不是一夜之间。特朗普团队里有鹰派推脱钩,商务部长提60%最低关税,撤销中国最惠国待遇。但现实反馈快,股市波动、企业财报、农民抗议,全是警钟。智库报告直指,全面脱钩会让美国丢掉全球领导力,中国则加速自力更生,建“一带一路”绕开美元体系。特朗普第二任目标是“制造业超级大国”,但他清楚,靠中国市场和低成本制造,美国消费者才买得起便宜货。通胀一高,中产阶级先炸锅,2025年中期选举在即,他得稳经济。结果呢?关税虽加,但伴随谈判,贸易额没崩盘,道琼斯指数还小涨,企业订单回暖。
从国际看,这事儿严谨点说,美国超级地位靠综合实力。军力上,美军预算超8000亿,中国才2000多亿,南海台湾海峡,美舰巡航照旧。但经济互赖是双刃剑,特朗普发现,死磕中国不光伤钱,还让美国在印太盟友那儿丢分。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越南,本想抱美大腿避中国,但特朗普关税一刀切,他们转头和中国签自贸协定。澳大利亚总理访美时,特朗普没急着谈AUKUS军售,先聊贸易平衡。印度也一样,特朗普推“印太经济框架”,但实际让印度多买美国能源,换取中国纺织品关税豁免。这就是他的套路:用杠杆撬利益,不玩零和游戏。
话说回来,特朗普这发现来得及时。全球化时代,没国能独善其身。美国若真脱钩,丢的不是中国市场,是全球份额。中国2025年贸易顺差估超1万亿,转向新兴市场,美国影响力缩水。反之,通过谈判,美国保住供应链,军工科技继续领先,美元霸权稳住。超级大国不是靠嘴炮,而是实打实的盘算。特朗普第二任中后期,预计协议落地,波音订单签成,中国多买玉米大豆,美国暂缓芯片禁令。经济数据会显示,失业率低,增长3%,通胀控在2.5%。这不就是他要的“美国优先”吗?不跟中国硬碰硬,美国照样老大,日子过得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