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公告,震动世界。
10月9日上午,商务部发布2025年第61号公告,宣布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仔细研读这份公告,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针对性之强,远超以往任何稀土管制措施。
新规明确规定,三种情况下的稀土物项出口必须获得中国商务部许可:
一是含有中国原产稀土成分的境外制造产品,且价值占比达0.1%及以上;
二是使用中国稀土技术在境外生产的物项;
三是原产于中国的稀土物项本身。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告还对不予许可的情形作出明确规定:
向境外军事用户的出口,向管制名单上的进口商和最终用户的出口,
以及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目的和军事用途的出口,原则上都将被拒之门外。
这一政策出台,标志着中国稀土管理从产品出口管控延伸到技术和产业链管控,
从境内管控拓展到境外相关产品管控,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管理体系。
中国此次稀土管制的亮剑,
既是对国际安全形势变化的必要应对,也是对全球产业链分工失衡的主动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承担了全球稀土供应的主要责任,却未能获得相应的战略回报。
西方国家一边享受着中国稀土带来的高科技产业红利,一边构筑针对中国的技术壁垒。
更有甚者,将中国稀土加工制成的产品,用于遏制中国发展的军事系统和高端芯片制造。
这种“一边吃饭一边砸锅”的行为,再也无法持续。
新规中0.1%的价值占比门槛极具深意。
这看似微小的比例,实则覆盖了几乎所有稀土应用场景。
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从风力发电到战斗机发动机,几乎所有的现代科技产品都难以避开这一限制。
这种精细设计体现了中国管控政策的精准性,既不影响正常贸易,又能有效防止规避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专门指出,对于研发、生产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或者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
以及研发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的出口申请,将采取逐案审批方式。
这直接针对的是某些国家近年来对中国半导体和人工智能产业的打压,显示出中国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
中国稀土管制的法理依据无可指摘。
公告明确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全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早已建立起完善的出口管制体系,中国此举不过是在行使一个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
从全球稀土产业链看,中国此次管制将产生深远影响。
短期内,国际市场将面临稀土供应结构调整,价格上涨压力难以避免。
长期而言,这将倒逼全球稀土供应链重构,促使各国重新评估对单一供应源的依赖风险。
然而,与西方国家的出口管制不同,中国政策留有余地,设立了“逐案审批”通道,并非一刀切禁止。
这种灵活性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既维护自身安全利益,又兼顾全球产业链稳定。
对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稀土管制的“警钟”已经敲响。
过去几十年,这些国家将高污染、高耗能的稀土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导致自身产业链空心化。
如今,当中国依法对关键资源实施管理时,他们才惊觉在战略资源上受制于人的困境。
解决之道不在指责中国,而在反求诸己。
发达国家应当重新审视自身的产业政策,加大对稀土等关键资源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
同时,更应摒弃零和思维,与中国等资源富集国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与安全。
中国稀土新政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
全球化的红利应当共享,战略资源不能被无节制、不公平地开采利用。
在国际秩序重塑的当下,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和发展空间。
世界需要适应一个更加自信、更加善于运用自身资源优势的中国。
稀土的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