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引力一号”大火箭自海上平台升起,精准将三颗卫星送入轨道,它是当下全球起飞推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其起飞推力达600吨,这和能同时抬起100头成年大象的力量程度相近。
这是我国首枚在海上成功发射的捆绑构型火箭,你可将其视作,主火箭旁“绑”着4个大的助推器,仿若一个加强版的“海上绿巨人”。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运力尚有4.2吨在民营航天领域,以往的火箭大多恰似“小面包车”,一趟仅能运输一两个小包裹,而“引力一号”则仿若一辆重型快递卡车,能够一下子把一车厢的货品全部运送过去。
“引力一号”整体,一共装配了7枚大推力固体发动机并且,这7颗堪称火箭“心脏”的关键部件,全都源自同一家供应商,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
这不再是一个民营“独行侠”单挑世界的故事,而是一个“混合编队”的精准突击。用了“国家队”的发动机,还算纯粹的民营航天吗?
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门槛颇高,投资也多,研发周期很长,属于典型的“重资产”领域倘若让每家民营公司都从头打造发动机,便如同让每个App开发者自行研发一套手机操作系统,既浪费资源又效率低下。
“国家队”承担攻克最难、最费钱的“心脏”技术的任务,之后将其当作成熟工业品提供给市场,民营企业凭借自身机制灵活、贴近市场的优势,专注于火箭的总体设计、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发射服务
你难道不也觉得,无需纠结谁“纯粹”瞧瞧谁能更快把问题解决就好?
具备了强劲的“心脏”这台“海上巨无霸”到底要干些啥?它打算抢占“太空基建”的商业机会,将来的太空,会被不计其数的低轨卫星所覆盖,进而构成天基互联网,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太空星链”,而要将这般多的卫星发射至天上,就需要“运力足、成本低”的“太空巴士”以及“太空货车。
“引力一号”拥有6,5吨的运力,正是为此而来,这意味着,中国民营航天,率先具备了规模化发射低轨星座的能力
本次发射所装载的“吉林一号”卫星其自身就是一个大腕,它可以在天上拍摄出分辨率达0,5米、宽幅至150公里的高清影像,在将来当成百盈千颗这类卫星组网以后,从城市规划、农业监测到应急救灾,全都将会具备一个“天眼”视角。
“引力一号”登场了,恰似为中国的“太空星链”计划配备了一支实力强劲的物流车队,此次成功,也意味着它正式由“试验品”转化为“商品”,随时能够接单发货
“引力一号”取得成功,此情况意味着中国航天拥有了全新的发展模式即:国家队构建平台,民营企业参与发展
这盘大棋局,下得既务实且长远,它使中国的商业航天,径直跨越了漫长的“自行做基础部件”阶段迈入“造出好车、去市场驰骋”的快车道。
靠单打独斗创造奇迹的时代或许已然成为过去,当下一个将国家意志与市场活力整合起来的“混合动力”时代正在迅速来临。
你认为这种“国家队”与“民营”的超强组合,未来会在哪些硬核科技领域再度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