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82-1006-2835、159-1097-4236
新闻资讯

18家大国企近乎全军覆没!昔日世界第一的中国机床,还有翻身机会吗?

时间:2025/10/16 9:36:20     企业:欧洲机床与智能制造网

从数据上看中国机床产业简直所向披靡,2020年,我们的产值和消费额双双冠绝全球,占了世界近三分之一的盘子。往前倒几年,沈阳机床更是早在2012年就号称销售额世界第一。

可另一面呢?那些曾经撑起共和国工业脊梁的“十八罗汉”,如今却几乎全军覆没,而我们最需要的高端机床,九成还得靠进口。

这不禁让人犯嘀咕:这个“世界第一”,到底是我们实力的勋章,还是一个被规模吹大的泡沫?

所谓的“世界第一”,其实脆弱得很。我们确实生产了全球近40%的机床,但这些产品大多挤在10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里,大家拼得头破血流,利润率连5%都不到。

而真正值钱的、5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85%的蛋糕都被德国和日本企业分食了。

沈阳机床的故事就是个绝佳的缩影。当年180亿的销售额登顶,靠的是低端产品的“机海战术”,技术含量并不高。

结果到了2024年,财报显示扣非净亏损2.2亿,资产负债率逼近70%。这种靠规模堆砌的冠军,风一吹就倒。

更要命的是,我们的产业根基不稳。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低得可怜,只有6%。

心脏部件全靠别人:数控系统国产化率才35%,技术上落后人家十几年;高端轴承和伺服电机,也分别有64%和57%依赖进口。说白了,我们只是个“组装厂”,命脉攥在别人手里。

这条路怎么会走歪的?很多人都以为“市场换技术”是条捷径,结果却请回来一群狼。1994年,我们大幅降低关税,机床关税降到9.7%,数控系统更是只有5%。

德国、日本那些高精度、低故障率的机床一下子涌了进来,把我们那些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老国企冲得七零八落。

我们试过两条“捷径”,都失败了。一条是海外并购,沈阳机床花大价钱收购了德国希斯,以为能买来技术,结果德国法律死死卡住,核心技术和产业根本不让你往外移。

另一条是合作,结果人家在合同里给你埋雷,比如机床只要一挪动位置就自动锁死,合作方彻底沦为对方的组装车间。

这些策略的共同点,就是放弃了最艰难的自主研发。

想想建国初期,我们的机床国产化率一度高达80%,北京第一机床厂在1958年就搞出了亚洲第一台数控铣床,只比世界首台晚了6年。这一对比,实在让人唏嘘。

“十八罗汉”的集体倒下,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们曾经是我们的骄傲,沈阳第一机床厂的C620车床,甚至被印在了两元人民币上。

长沙机床厂在某个细分领域一度占据99%的市场份额。但这些辉煌,终究没能抵挡住时代的洪流。

他们的衰落,固然有外部冲击,但内因是体制僵化和技术停滞。当沈阳、大连、昆明这些响亮的名字一个个破产重组,我们知道,旧模式彻底走到了尽头。

但这不代表中国机床工业的终结,恰恰相反,新的力量正在萌芽。产业重心正在向长三角、珠三角转移,这两个区域贡献了全国75%的产能。

像科德数控这样的新势力,已经开始在中端市场向外资品牌发起挑战。

真正的翻身仗,还得靠自己。好消息是,“磨刀石”来了。C919大飞机要量产,加工钛合金的硬骨头得我们自己啃;新能源车电池箱体的需求,直接让三轴机床采购量增长了37%。

还有5G通信滤波器,要求0.1微米级别的超高精度。这些下游的尖端需求,正倒逼着我们的机床产业必须升级。

国家也下了血本,《中国制造2025》专项基金投入超过120亿,2024年全行业研发投入增长了23%。成果是看得见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预计今年能从2020年的12%提升到29%,动态精度也能控制在8微米以内了。

当然差距依然巨大,我们的机床在进给速度、精度稳定性上,跟国外主流产品还有不小的鸿沟。

说到底,纠结那个“世界第一”的名头没啥意思。

真正的强大,是有一天我们的国产五轴机床能成为C919的标配,是我们的高端数控系统不再被任何人“卡脖子”。到那时,中国机床的“世界第一”,才算真的名副其实,足够硬气。    

欲了解更多中国机床,请登录:158机床网!

Copyright 2005 158JIXI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182-1006-2835、159-1097-4236
邮件:bjsxzdh@126.com 京ICP备08002410号-2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