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82-1006-2835、159-1097-4236
新闻资讯

一边是国家GDP的稳定增长,一边是老百姓的体感寒意——消除中国经济“温差”需要新的“全民体温计”

时间:2025/10/22 9:36:50     企业:欧洲机床与智能制造网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同比增长5.2%,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然而,这份亮眼的宏观数据,与我一个退休老人坐在家里听到,和走向大街见到的寻常百姓的“实际经济体感”形成了鲜明反差——多数人深感近两年的收入水平不及疫情之前甚至疫情泛滥的那两年,经济体感普遍偏"冷"。这种“高温”的数据与今天关中平原天气一样的“低温”民生体验的背离,不仅引发民众对宏观指标的疑虑,更凸显出现行经济统计体系未能充分捕捉民间冷暖的现实短板,需要改进。

 

一、宏观数据与民生体感为何难以同频共振?

        宏观经济数据GDP,如同对国民经济的全景式扫描,聚焦于总量扩张与生产端运行,勾勒的是经济发展的整体轮廓;而老百姓的"体感经济"则扎根于微观个体的生活实践,关乎企业盈利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就业机会多寡与消费能力强弱,是经济发展成果落地后的直观反馈。

       经济学家指出,理想状态下经济增长应通过这样一个传导链条:GDP的提升导致企业利润增长,企业利润增长使工人薪资上调、就业扩容,直到民生体感改善,切实惠及普通民众。但当前这一传导路径遭遇阻滞,导致经济增长的红利未能有效抵达民生末梢。

 

    二、当前民众经济体感偏冷的具体表现

        房产价值缩水。曾被视为家庭资产"压舱石"的房产,如今价格持续下行,不少家庭面临财富缩水的困境,消费信心随之受挫,不敢轻易增加非必要开支。

      就业形势承压。求职难度显著增加,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中小企业招聘需求萎缩,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职场中年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实际收入下滑。工资性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实际购买力不升反降。普通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长乏力,难以支撑生活品质的提升。

     就业安全感缺失。裁员潮从互联网、教培行业蔓延至制造业、房地产等多个领域,企业优化人员结构的举措频发,让职场人普遍陷入对未来的焦虑。

      物价走势反常。适度通胀本是经济健康的体现,如今却出现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居民消费价格低位徘徊的局面,反映出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也让民众对经济活力产生担忧。

 

三、传统GDP指标的三大民生盲区

      现行GDP核算体系虽有其价值,但经济专家认为其在反映民生实际方面存在明显局限。

      重生产规模,轻收益转化。我国GDP核算以生产法为主,侧重衡量生产总量与供给能力,却难以体现生产活动能否转化为企业利润与居民收入。部分行业产值增长显著,但企业库存积压严重,盈利空间被持续压缩,自然无法为员工涨薪,民生获得感也就无从谈起。

     重外需拉动,轻内需惠及。我国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外贸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突出,但出口红利多集中于大型跨国企业与资本密集型行业。广大中小微企业与非出口行业难以分享发展成果,且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导致"外需拉动增长,民生未能受益"的错位。

     重实际增速,轻名义体感。宏观数据中的GDP增速多为扣除物价因素的实际增速,而民众对经济的感知更多与包含物价影响的名义收入相关。有时实际增速看似可观,但居民名义收入增长缓慢,叠加物价波动影响,体感自然与数据呈现的繁荣态势不符。

 

   四、构建"民生温度计",让经济指标贴合民生实际

       改变开放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已经四十多年,十四亿人对市场经济的高低起伏已经充分体感和理解。国家经济上上下下的运行周期民众也能接受,也能接受负增长。民众的经济意识已普遍得到增长,抗压能力也在增强。因此指标和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调整。

      官方经济数据与民众实际体感长期背离,不仅会影响政策制定的精准性,更可能削弱公众对经济发展的信任度。构建"民生温度计"并非否定传统经济指标GDP的价值,而是通过补充民生视角,形成更全面、立体的经济评估体系。为精准捕捉经济运行的民生温度,国家应该逐步构建一套全新"民生温度计"指标体系,核心应涵盖以下内容。

       就业质量指数——超越单纯的失业率统计,重点监测就业稳定性、薪酬及时支付率、劳动权益保障程度等,全面反映就业的实际质量。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聚焦扣除税收与必要社保支出后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尤其关注中等及以下收入群体的收入变化,真实体现民众的增收状况。

       生活负担系数——核算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刚性支出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直观反映普通家庭的生活压力变化。

        经济信心指数——综合消费者消费意愿、投资者投资信心与劳动者就业预期,全面反映社会各阶层对经济前景的判断。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唯有让经济指标真正贴近民众生活,才能让宏观政策更精准地对接民生需求,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生产端的数字增长,更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的暖意,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Copyright 2005 158JIXI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182-1006-2835、159-1097-4236
邮件:bjsxzdh@126.com 京ICP备08002410号-2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