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82-1006-2835、159-1097-4236
新闻资讯

德国工业神话的尽头,是中国制造

时间:2025/10/23 9:34:03     企业:欧洲机床与智能制造网

 讲起德国工业,得从它的起源说起。还记得二十世纪初,中国制造刚刚出海的时候,全世界对我们的印象是“便宜,但劣质”。其实直到现在,这个标签在不少地方还没被完全摘掉——Temu、Shein在欧洲火成那样,卖的依旧是“便宜好用”。

但你知道吗?当年德国制造刚出现的时候,和我们是一模一样的。

那时候英国刚刚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一马当先,而德国是后来者。为了追上英国,德国企业拼命压低成本,模仿英国产品,能造出来就不错了。

结果质量堪忧,口碑极差,英国甚至还特地立法要求,所有德国进口货必须打上“Made in Germany”标签——不是为了宣传,而是警告消费者:小心点,这玩意儿质量不行。


可是命运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

这个“警告标签”,反而成了德国制造崛起的起点。德国政府开始重视技术教育,建立职业工人体系,“工匠文化”从那时候扎根。企业也逐渐转向质量导向,强调标准、工艺、精准。

等到二十世纪初,“Made in Germany”已经从廉价低质,变成了高端精密的代名词。钢铁、化工、机械、汽车,全面开花。那时的德国,和今天的中国何其相似——从模仿起家,从低端制造一路打上全球价值链的顶端。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德国工业的故事,不只是关于德国的。它其实是任何后来者、追赶者都可能走过的路。

......

今天的德国,虽然问题频发,你看我这小公众号发的几十篇文章里,说德国好的寥寥无几,都是在分析问题。能源贵、劳动力短缺、官僚体系僵化、政治犹豫,方方面面都有问题。

但老实说,我之所以现在IP还在德国,也是大老远用脚投票漂洋过海来当打工,是因为我也清楚,德国依然有它的可取之处。这是一种长期积累下来的稳健与自信。

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宝马、奔驰、大众、巴斯夫、西门子、蔡司、SAP……这些企业依然是全球工业体系里的牌面。你可以说德国人死板、官僚、效率低,但没人会否定他们的质量。甚至我们隔着半个地球都知道这些品牌好用,这本身就是一种底气。只不过,这份底气,正在被时间一点点稀释。

虽然我说德国问题多,但我对德国的尊重从没少过。它毕竟曾经代表了人类工业的最高水准,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但时代的力量是很残酷的。新能源、电动车、AI神经网络,这些东西其实很多都源于德国的实验室,可真正把它们做成产业、推向全球的,却是中国和美国。中国在太阳能上的投资,是德国的几十倍;中国企业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光伏市场。

电动车更不用说,德国虽然起得早,但今天的比亚迪、宁德时代,才是真正的主角。虽然有点产neng过sheng问题,还有点劳资问题,但那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们先按下不表,以后单独聊。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德国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太久了。虽然还可以再吃几年,但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线上——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之后呢?

......

德国的制造神话,是在模仿英国时建立的;而中国的制造奇迹,是在学习德国时完成的。两者不过是时代更替的镜像。德国过去靠精密和标准立身,中国现在靠体系和速度登顶。过去德国人造的是最好的机械,如今中国人造的是最完整的产业链。

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湛江建的基地,总投资1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85亿元)。宝马在沈阳的工厂投资150亿元,将核心产能迁到了中国。大众在安徽建设MEB工厂,共投资168亿元。蔡司光学在苏州基地投资2500万美元,首次在华建厂。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些德国大厂,一边在本土裁员,一边又在中国建厂?他们真的只是因为看上廉价劳动力吗?不完全是。

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已经成了他们离不开的工业生态。这里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供应链、最稳定的物流体系、最有潜力的市场。你在德国造一个螺丝,可能要等三周;在中国,三天就能配齐十个供应商。


经济下行,效率比什么都重要。

那我们还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技术吗?中国高铁当年从法国、德国、日本引进技术,短短十几年,就做到了世界第一。外企来中国建厂,设备、标准、流程、管理,全都得和中国团队一起磨合。

每一次生产线的落地,其实都是一场技术的“二次转移”。当然你人得精啊,引进的时候多设置点限制啊,他们总谈契约契约的,一开始卖身契就签好点啊,当然,最好能是他们的卖身契。

德国人想的是利用中国的成本,中国人想的是消化他们的技术。谁更胜一筹,咱们走着瞧。

和他们合作,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能不能避免“我们打工,他们过好日子”这种循环。说白了,就是产业升级。过去四十年,我们靠勤奋赢得了制造业的地位,未来四十年,要靠创新守住它。

不能永远当代工厂,也不能只做组装。

要让“Made in China”变成“Created in China”,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德国工业神话的尽头,是中国制造。

可中国制造的尽头,应该是中国创造。

Copyright 2005 158JIXI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182-1006-2835、159-1097-4236
邮件:bjsxzdh@126.com 京ICP备08002410号-2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