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兰德公司高级经济学家拉菲克·多萨尼与政治学家梅姗姗联合发文指出了一个可能重塑全球技术权力格局的关键趋势:中国凭借其在全球人工智能(AI)竞争中的先发优势,以及持续大规模的国家投资与政府支持,正将其在制成品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强势延伸至西方传统优势领域——软件与IT服务。
文章提出核心洞察——AI技术本身正在瓦解中国软件业发展的两大历史性障碍:英语的编程壁垒和“重硬轻软”的产业文化。大语言模型(LLMs)的出现,使得中文环境下的软件开发变得前所未有的顺畅;而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与遍布全国的数字交易,则为软件开发构建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库。此外,中国正通过“数字丝绸之路”(Digital Silk Road),在东南亚、非洲等关键地区超前布局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广中国的技术标准与数据治理模式,从而在底层架构上绑定未来市场。
文章预测,到2033年,中国AI软件和IT服务产出将占据全球最大市场份额(约13%),年均增长率高达50%,远超美国的19%。若这一趋势成真,不仅将重塑全球软件市场格局,更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十年的中美技术竞争中,将获得定义技术路线与市场规则的关键筹码,进而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新的战略挑战。
拉菲克·多萨尼(Rafiq Dossani)
兰德公司的高级经济学家,同时兼任兰德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分析教授,曾担任斯坦福大学南亚中心主任及斯坦福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学者
梅姗姗(Shanshan Mei)
兰德公司的政治学家,曾担任美国空军第22任参谋长的特别助理,是空军部长顾问组成员,并曾为三任太平洋空军司令部司令提供对华战略竞争方面的建议
得益于持续的大规模国家投资及其他优势加持,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已取得初步成功,这一优势或将助力中国将其在国际制成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延伸至软件领域。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强国。2024年,其制成品出口额达3.6万亿美元,大致相当于美国(2.1万亿美元)与德国(1.6万亿美元)两国制成品出口额的总和。然而,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的表现则有所不同。2024年,中国服务出口额以384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八,但仅为其货物出口额的约十分之一。
中国在服务领域的最大短板在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IT services),该领域仅占其服务出口总额的18%。相比之下,美国这一比例为30%,德国则为44%。
分析人士将中国在该领域的欠佳表现归因于两个因素:一是中国开发者的英语能力有限;二是长期存在的重硬件、轻软件的工程文化——不过这一点存在较多争议。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为70%,生产制造类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为60%,而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仅为10%左右。图源:新华社
人工智能或成关键平衡因素
然而,AI的快速发展,正为扭转这一失衡的天平带来决定性砝码。从历史来看,无论是个人电脑还是智能手机,新型硬件总能凭借新增功能触发行业新周期的开启,而软件则决定了这些功能的有效利用程度。最终,软件创新将驱动整个行业发展。
在AI行业周期当前的初期阶段,硬件仍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硬件收入达23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1%,中国占28%。相比之下,AI软件及服务收入仅为1600亿美元。
未来十年,两大市场都将实现增长,但软件市场的增速会更快。预计到2033年,硬件收入将突破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8%,而软件及服务收入则可能飙升至2.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31.7%。美国和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两大硬件供应国,合计占据全球约一半的市场份额。
令人意外的是软件开发的未来分布格局。2023年,中国AI软件及IT服务产值仅为54亿美元,仅占全球市场的3%。而到2033年,这一数值有望跃升至3270亿美元,使中国占据全球市场最大份额——约13%。这意味着中国在该领域的年均增长率将达50%;而同期美国的该领域产值预计将从550亿美元增长至3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9%。
崛起背后的支撑体系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依托于一个庞大的、由国家统筹构建的网络体系——该体系涵盖风险投资基金、数据中心、初创企业、高校及科技巨头——过去十年间约2100亿美元的国家资本为其注入了动力。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遵循产业政策模式,向AI基础设施及研发投入大量资金,这一模式曾推动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电信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实现早期飞跃。
这一模式已整合为国务院提出的宏伟“AI+倡议”。该倡议旨在到2027年,将人工智能融入中国经济的几乎所有主要领域,包括制造业、医疗健康、交通、金融及能源。以上海为代表的各省级政府正将这一规划落地实施,为计算集群、国产模型训练及初创企业孵化提供大规模补贴。
国有企业(SOEs)则在探索数十项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场景,涵盖客机疲劳损伤检测、电网巡检,以及医院中的医疗AI平台等。软件自然成为了这一倡议的核心焦点。
有数据显示,2025年AI大模型在医疗领域市场规模超过11亿元人民币。
政府支持是中国久经考验的发展路径,在硬件领域已造就诸多成功案例——如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但在软件领域尚未有显著成就。这种模式在AI软件研发中能否奏效?总体而言,中国软件研发的过往表现欠佳,但这并非因为缺乏尝试。例如,在2000年,由于错失千年虫问题(Y2K)解决方案业务,中国政府向软件初创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然而这些企业大多以失败告终。
现如今,有三个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预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局面或将截然不同: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英语不再是软件创新的“守门员”。当前,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已能熟练处理全球几乎所有主要语言,代码编写与应用开发在中文环境中同样能顺利开展,与英文环境并无二致。
其次,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产生了海量数据,为AI开发者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训练素材库——这些素材来源于数亿用户与普及全国的数字交易。
第三,中国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抱负。自2017年起,AI便成为“一带一路”数字领域——即“数字丝绸之路倡议”(Digital Silk Road Initiative)——的核心内容。
目前,中国企业正在东南亚和非洲各地建设数据中心,为当地的商业与政府系统提供核心网络支撑。对于马来西亚等资金稀缺但AI发展雄心勃勃的国家而言,这些数据中心借助中国的大型语言模型,赋能当地产业的新应用开发。在此过程中,这些国家对中国软件、系统、基础设施及标准的依赖也不断加深。
当然,在中国稳步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也不会停滞不前。所有发达国家及部分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都在实施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然而,中国的先发优势、大规模国家投资,以及上述三大驱动因素,为其赋予了独特优势。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主导地位,或许很快将延伸至软件领域。
编译|姜心悦 IPP实习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