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工智播的一个视频切片,台上的是科德的总经理陈总的一段话,未来机床产业将在中日之间竞争,这个时间点将在10年以后。欧洲机床企业是高科技的手工作坊,日本的机床企业在用先进的制造方式生产制造机床。所以欧洲机床的未来在于被中国买还是被日本买?这就是欧洲机床的这个出路,这个事情我认为会在十年之内完成这个过程,所以我们不用担心我们能不能打过欧洲机床,你不打他,他自己就黄了。
1.欧洲机床目前遇到的问题只是阶段性的成本问题,其核心创新技术没问题,方向有问题,生产模式都没有问题。
尽管我此前曾对德国制造的发展现状表达过负面看法,#329 EMAG裁员1/3,德国制造走向哪里?也对德国及欧洲机床行业的短期前景持谨慎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其核心实力。以常被认为制造业式微的英国为例,机床领域的雷尼绍(Renishaw)在精密检测细分赛道仍处于全球独一档的领先地位,罗尔斯·罗伊斯的航空发动机更是高端制造的标杆之作。
即便英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汽车产业逐渐衰落、制造业整体收缩,依然在关键高端领域保留着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同理,无论是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还是奥地利、捷克的机床产业,虽受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成本上涨、供应链扰动等因素影响,正经历一段调整期,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长期积累的技术壁垒、管理模式,创新能力仍使其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短期内难以被轻易超越。
看下面数据,2024年全球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排名

中国机床的数据,这其中有多少外资机床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工厂,光是日系主流加韩国DN德国通快他们在华的生产值可能就在20亿美金,如果把各种大大小小的外资机床公司都算进去,数据要扩张到2-3倍。
再看十大消费国,德国和日本以及中国、意大利为主要机床的对外出口生产国。他们的进口机床主要来源国是德国和日本,中低端是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高端还有瑞士的机床。相关数据验证好,过两天发出来。
综上所述,中国机床的销量毋庸置疑,但是这其国内高质量机床多为外资在华工厂。中国的机床出口在世界主流消费市场,主要是印度,土耳其这些发展中国家。
所以十年欧洲机床要消亡,十年后中日机床为世界两强,从上述的数据这个十年是怎么推出来的,还是跳大神占卜出来的?至少我觉得中国机床要走的路还很远。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既不能和意大利西班牙捷克这类国家比拼大型设备制造,又不能和韩国那样在欧洲和美国占领一定份额的市场。
2.对于日本采用先进制造模式优于欧洲仍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生产的观点,这个观点完全错误。
日本机床企业的核心赛道聚焦于通用消费级机床,比如市场上主流的两轴车和走心机,三轴立加大型龙门,四轴卧加、摇篮五轴等通用性较强的设备。我们熟知的DMGMORI,MAZAK,OKUMA,牧野,他们都是全球机床销量排前十的日本企业,本质上和全球汽车市场的逻辑一致——最畅销的产品往往不是追求极致性能的高端机型,而是满足大众需求、性价比突出的通用款。
为适配大规模量产需求,日本头部机床企业普遍采用了高效的汽车分工生产模式:以马扎克在中国的工厂为例,其生产线完全对标汽车行业的规模化制造标准,通过标准化流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迪恩(DN Solutions)、津上(TSUGAMI)等销量领先在华的企业,也同样借鉴了汽车行业的模块化分工组装方式,实现产能与成本的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机床企业的生产模式落后,像欧洲那几家齿轮加工机厂商,各家的销售额也就是2-3亿美金,他们一台设备卖100多万美金,一年的销量也就是小几百台到顶了。有些小众高端品牌年产量仅几十台。对于这类高价值、小批量的高端设备,规模化生产线完全不适用——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定制化的技术方案和复杂的工艺调校,必须依赖资深技师的全流程精细打磨与组装,这并非是手工作坊式的低效,而是适配产品特性的必然选择。
像联合磨削集团收购了GF 机床,将其产品组合扩展到 15 个品牌。总销售额也不过 15 亿美元,和通快和MAZAK和DMGMORI的销售额比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分工理论起源于英国,欧洲制造业对生产模式的适配性有着深刻理解。像意大利PAMA22年其营收规模接近200亿日元,一台设备1000万左右,也是就是100台多一些。
还有捷克的飞马特,道斯等镗床企业,全球年销量也不会好到哪去,高单价、小批量的市场定位决定了其无法采用规模化生产模式。
即便如日本的高端机床品牌,安田(Yasda)、三井精机(Mitsui Seiki),长濑,由于专注于高精度、定制化机型,同样没有采用汽车式规模化生产,而是适用于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咨询高端机床:135 2207 9385
归根结底,生产模式的选择并非先进与落后的二元对立,而是完全基于产品定位、市场需求和产能规模的适配性决策——通用消费级机床需要规模化生产来实现效率与成本平衡,而高端定制化机床则依赖精细化生产来保障精度与品质,两者本质是不同赛道的最优解,而非优劣之分。
国产机床要走的路还很远,落后的管理模式,抄都不会抄,谁来了都不好使,当然国产机床也不乏几个我比较认可的机床,浙江东部,北京精调,宁波海天已经黄鹄,
日本机床走上这条道路和其汽车一样,在创新能力上不如欧洲人,但是在大批量制造能力上强于欧洲。这是他们讨巧选的赛道。
文:机床小K